徐娘子嘴角扬起一抹温暖的笑容,深情地看着他,“皇上言重了,这是臣妾应当做的。既然这样,那臣妾即刻就去着手安排。不过皇上也要注意身体,朝政固然重要,但也不能过于操劳。”
朱高煦笑了笑,轻轻放开她,转身走向御书房。“嗯,我知道。那你先忙,我会在书房处理一些紧急事务,若有任何需要讨论的决策,随时来找我。”
徐娘子答应了一声,转身离开。看着她离去的身影,朱高煦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莫名的安定感。他知道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,有这样一个知己相伴,是他最宝贵的财富。
不多时,大臣们纷纷来到皇宫,朝堂之上,朱高煦与徐娘子一同听取各地官员的汇报,商讨解决之道。其间徐娘子多次提出了颇具深意且切实可行的建议,让朝中大臣无不心悦诚服,感叹娘娘之聪明才智。
而另一边,使者之事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,两国之间的贵族子女交流项目逐渐落地实施,各国使者往来不断,邦交关系日益密切。
时光荏苒,一晃数年过去了,朱高煦和徐娘子励精图治,使得国家日益强盛,民众安居乐业。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稳的时候,边疆再度传来急报,一伙不明来历的势力突然进犯,烽烟四起,边陲告急。
得知这一消息,朱高煦面色阴沉地坐在御书房内,手中紧握着急报,内心焦虑不安。这时,房门被推开,走进来的正是他心爱的徐娘子。
看到皇上眉头紧锁,她走上前去,拿起那份急报快速浏览一遍,随后深吸一口气,镇定地道:“皇上,此事虽然突然,但我们已有多年的备战积淀,加之昔日对外联姻、交流学习的人脉积累,此刻正是考验我们外交策略之时。”
朱高煦抬头看了她一眼,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:“你说得不错,既然他们胆敢挑起战端,那我们也不能示弱。爱妃,请你即刻调动各方人脉资源,同时调遣军队增援前线。朕也要亲率大军,誓要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。”
徐娘子轻轻颌首:“皇上放心,臣妾这就去着手安排。这次,我们不仅要赢得战争,更要赢得和平。”说罢,她转身快步离去,投入到又一次关乎国家存亡的大战之中。
望着徐娘子决然离去的背影,朱高煦的眼神坚定如铁,他知道只有他们共同面对,才能克服困难,带领大汉王朝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“来人!”朱高煦大喊一声,“朕要御驾亲征,立刻传旨各路兵马集结,朕要亲自斩断那扰我百姓安宁的乱党贼寇!”话音刚落,大殿内的群臣齐声呼喝,士气振奋。而此刻在京城的街头巷尾,人们也开始热议皇上亲征的壮举,一个个目光中充满了对英雄救世主的期待和信赖。
皇宫内外迅速忙碌起来,传令官奔波于城池各个角落,号角声、鼓声响彻云霄。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后勤部门紧急调配物资,工匠昼夜不停赶制武器装备。与此同时,民间自发组织募捐活动,家家户户都愿意为保家卫国献上一份力量。
在前线战场,军情紧迫,战事连连。将领们严阵以待,一边密切关注敌军动态,一边等待着皇帝与皇后的指令。此时,在皇宫里,徐娘子如同砥柱中流,凭借着机智手腕和广泛人脉,协调各方力量,并派出使节前往周边各国寻求支援,希望能借助外交手段争取更多的时间与空间。
经过几番外交斡旋与内部调度,前方将士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援。当朱高煦率领大军抵达前线那一刻,士兵们的士气犹如烈火烹油,瞬间燃烧起来,他们摩拳擦掌,欲一雪边疆受辱之耻。
而在前线的营地中,两位英勇的领导者并肩站立,遥望着黑压压的敌营。朱高煦握住徐娘子的手,语气坚定道:“此战非同小可,我们必须全力以赴。皇后,你留在后方指挥调度,朕定能不负众望,为你和天下百姓带回胜利的消息。”
徐娘子凝视着他的眼眸,轻声道:“皇上,我信你。只是千万小心,保重身体,大汉不能没有你。无论何时,我都会在这里等你归来。”
朱高煦微微一笑,紧握徐娘子的手不舍松开,然后转身策马而去,引领军队向敌人发起猛烈冲锋。战场上喊杀声震天,烽烟弥漫,战鼓擂动.